close

東南亞苗語翻譯翻譯社

 

從西方翻譯學界的概念動身,翻譯也有很多分歧的標準,並且逐步脫離傳統以原文為最高標準的翻譯觀翻譯例如美國語言學家Nida恒久從事聖經翻譯的工作,從其實務經驗中歸結出理論系統,認為翻譯不一定需要保留原文的語法和情勢,重要的是能重現原文所要傳達的訊息。Nida提出兩種翻譯的對等 (i) 情勢對等(formal equivalence):以原文為本,盡量重現原文的形式與內容,告竣兩種說話間訊息(message)的對等;(ii) 動態對等(dynamic equivalence):強調譯文接管者和訊息之間的關係應同等於原文接管者和和訊息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讀者反映或結果的對等(equivalence of response/effect)。譯文的表達講究天然貼切,使譯文讀者獲致與原文讀者相似的反應或結果翻譯Nida以新約聖經原辭意義的a holy kiss(聖吻)可以譯成英文a hearty handshake(真誠握手)作為動態對等的例子。1986Nida又提出功能對等 (functional equivalence),強調翻譯上的溝通功能(communicative function),並庖代之前的動態對等,但概念實際上是一致的。

Fox想

 

 

Munday曾指出,Nida理論的進獻在於解脫曩昔翻譯對字與字對等(word-for-word equivalence)的要求,並提出必需正視讀者回響反映的結果對等原則,斟酌譯文讀者的需求,進而調劑語法用字和文化指涉。但是其理論上的瑕玷在於譯者主觀上難以判定原文與譯文讀者的反應是否一致,特別是有時空文化限制的文本,例如古希臘荷馬史詩的翻譯,譯者基本無法得知或測量原文和譯文讀者的反映為何,要達到讀者反映或結果的對等幾近不成能。

    廖柏森

 



本篇文章引用自此: http://blog.udn.com/trjason/10818715有關各國語文翻譯公證的問題歡迎諮詢華碩翻譯社02-23690932
文章標籤
翻譯社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tevenh0y8s8 的頭像
stevenh0y8s8

stevenh0y8s8@outlook.com

stevenh0y8s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